1102.jpg  

放映時間:11/02 20:30~23:00
放映地點:Insomnia cafe 泰順街60巷8號  空集合放映廳 ((自由入場))
專題名稱:魔道上的魍魎魅影,從詭態到無稽
策劃人:徐明瀚
 
片長:115分鐘
類型:劇情
導演:Peter Greenaway(1986)
主演:Ken Campbell、Andréa Ferréol
   Brian Deacon


【導演簡介】
彼得格.格林那威的家庭在他三歲的時候搬離南威爾斯,以逃避1940 年德國對英國的空襲,之後定居在艾塞克斯(英國西南一郡)。他就讀位於倫敦東北區的森林小學。在格林那威年幼的時候,他決定成為畫家,也對歐洲電影非常感興趣,他一開始專注於伯格曼(Bergman)的電影,接下來是法國新浪潮,如高達(Gordard),最喜愛的是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他們常使用的"推軌鏡頭"(Long Tracking Shots)攝影技巧,也常運用在格林那威》的電影裡。

格林那威於1962年進入沃森斯道藝術學院(Walthamstow College of Art)就讀,認識了他的同學-音樂家伊恩·杜里,之後演出花了《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及她的情人》。格林那威花了三年的時間接受壁畫的訓練,並在此時期拍了第一部短片《情感之死》(Death of Sentiment),內容關於殯葬習俗以及墓碑上的彫刻,場景設在倫敦的四座大墓園中。那部電影對他的影響一直延續了下來,因為格林那威在電影中所追求的一直是隱喻和象徵,而奇塔基(Kitaj)的繪畫對他的影響也不淺。奇塔基的繪畫中融匯著文字、參照、個人神話與公眾神話、性與政治。無絲毫枯躁或乾癟,卻有一種強大的構圖觀念與面積觀念。時間結構、構圖、隱喻與象徵便成為是他於電影藝術上探求的方向。

1965年格林那威加入英國新聞局(Central Office of Information)工作,往後15年間拍攝了一系列實驗性電影,包括混合"具象音樂"與滑鐵盧車站最後一台蒸汽火車影像的《火車》(Train),以及在數字和剪接結構上面玩花樣的《重製垂直面》(Vertical Features Remake)。格林那威的電影深受文藝復興時期畫作影響,尤其是法蘭德斯畫風,優美的構圖與光源以及對比式主題的互相關希:如服裝和赤裸,自然與建築,傢具與大眾,性快感以及痛苦的死亡。邁克爾尼曼(Michael Nyman)是他最常合作的音樂家,同時也是格林那威許多電影的配樂家。

1980年格林那威完成了第一部長片《崩潰》(The Falls),片長達3個多小時,內容為92部與飛行主題相關的偽紀錄片,描述世界被神秘事件Violent Unknown Event (VUE)所影響,92位姓氏字首為Fall的民眾成為受害者,病徵是成為鳥類、想飛行的奇異欲望,有些則是突然獲得新語言能力。從1982年《繪圖師的合約》(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完成後,格林那威就樹立了無人能出其右的謎樣情色風格,隨後又拍攝關於約翰凱奇(John Cage)和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等四位知名美國現代作曲家的紀錄片《四個美國音樂家》(Four American Composers)。

1980年是格林那威電影最風光的時代,作品有《繪圖師的合約》(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1982)、《一加二的故事》(A Zed & Two Noughts,1985)、《建築師之腹》(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 ,1987)、《淹死老公》(Drowning by Numbers,1988),其中最成功也最具爭議性《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及她的情人》(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1989)該片贏得加泰隆尼亞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的殊榮。

1989,格林那威與藝術家湯姆菲利普斯(Tom Phillips)合作了一個電視影集 (A TV Dante)。1990年,格林那威拍攝了改編自莎士比亞《暴風雨》劇本的《魔法師的寶典》(Prospero’s Books,1991),片中採用了一種革命性新儀器電子繪具箱,影像交錯重疊。《魔法聖嬰》(The Baby of Macon,1994)該片對17世紀美國土地分配不均的情形進行了極度批判。

接下來格林那威在台灣最為人所知的電影,就是有華裔女星鄔君梅參與演出的《枕邊書》,台灣女星伊能靜也參與演出。該片描述了女性主義基本追求的權利,從最根本最早的文學進入女性主義的研究,非常自覺得對傳統(現在電影秩序)進行了自己的藝術解構。當然,此片引起轟動不僅僅是因為他顛覆了作為男性社會秩序中的一個有效工具的好萊塢影片通常形式,還有明顯的敘事策略"畫中畫"的蒙太奇使用。網羅各國知名女星關於男性性幻想的《八又二分之一女人》,兩部片皆瀰漫濃濃東方情調,詭譎又情慾氤氳,其中《枕邊書》不但獲得加泰隆尼亞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獎,更讓格林那威獲得西雅圖國際影展的最佳導演獎。《普羅斯佩羅的魔典》是最具實驗性的電影,對莎士比亞的名作《暴風雨》進行重新解讀。《情慾色香味》堪稱一部諷刺當時英國腐敗生活的寓言,該片因在美國成為備受爭議的議題而聲名遠播,充滿乖戾、暴虐、情慾的隱喻性影片。《建築師之腹》是一部後現代主義的喜劇前衛電影,將美、慾望、人性之間的古怪諧謔刻畫的十分鮮明。

1990早期,格林那威編寫十個歌劇劇本《指揮家之死》講述十位指揮家死亡之相關性,之後也改編成電影。之後格林那威》挑戰實驗性極強又耐人尋味的《塔斯魯波的手提箱》三部曲 - 運用電影經驗中所開創的電影技巧所製作的一個多媒體計畫。他也參與了由25位歐洲導演合集的歐洲視野短片集《 The Visions of Eurpope》,設置的作品名為《 歐洲淋浴》(The European Showerbath)。

《夜巡林布蘭》(The Nightwatching,2007)獲威尼斯影展與Nederlands Film Festival最佳劇本等獎項作品,以林布蘭登名畫-「夜巡(Nightwatch)」為題,講述三個女人與一位畫家,兩個縱橫交錯的時空,與一幅留名萬世的經典名畫刻劃了人性之間的美、慾望、以及古怪的諧謔。《夜巡林布蘭》是格林那威》拍攝"荷蘭大師"系列中的第一部,而下一個影片則是關於霍爾齊厄斯(Goltzius)。《夜巡林布蘭》並非格林那威》第一次執導和荷蘭畫家有關的作品,早在1985年《一加二的故事》中,就從十七世紀另一位荷蘭畫家維米爾(Vermeer)的畫作中擷取靈感。


作品:
1982《繪圖師的合約》The Draughtsman’s Contract
1983《四個美國音樂家》Four American Composers
1985《一加二的故事》 A Zed and Tow Noughts
1987《建築師之腹》The Belly of an Architect
1988《淹死老公》Drowning by Numbers
1989《廚師、大盜、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The Cook, The Thief, His Wife & Her Lover
1989《賀伯巴爾司握握手》Hubert Bals Handshake(短片)
1991《魔法師的寶典》Prospero’s Books
1992《羅薩》Rosa(短片)
1993《魔法聖嬰》The Baby of Macon
1995《盧米埃和他的兄弟們》Lumiere and Company
1995《日內瓦,樓梯》Stairs 1 Geneva
1996《枕邊書》The Pillow Book
1997《橋》The Bridge
1999《一個音樂家之死》The Death of a Composer: Rosa, a Horse Drama
1999《八又二分之一女人》8 2/1 Women
2003《塔斯魯波的手提箱》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Part 1: The Moab Story
2003《十六部歐洲電影大師實驗短片集》Cinema16
2003塔斯魯波的手提箱之安特衛普》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Episode
2004《塔斯魯波的手提箱第二部》The Tulse Luper Suitcases, Part 2: Vaux to the Sea
2004歐洲視野 - 歐洲淋浴《Visions of Europe(segment "European Showerbath")》
2005《A Life in Suitcases》
2007《夜巡林布蘭》(The Nightwatching,2007)

 
 
【劇情簡介】
一場車禍奪去了兩個動物學家兄弟的妻子,隨後,他們一邊一迷戀著那個在車禍中失去一條腿的女人一邊用攝影機紀錄各種動物屍體腐爛的過程在影片靜態的畫面中些鱷魚斑馬的屍體一點點、乾癟、噴出腐水蛆蟲那條腿也“漸漸一對屬於兩的雙之後。兩弟則在鏡頭毒劑的屍體作為最後一種示對 
 

【補充】台灣電影筆記: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2068,c275-1.php



【預告片】

arrow
arrow

    Insomnia Caf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